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当前,进一步提高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深度广度是理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着力加强学理化研究阐释,持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充分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做深做实做活学理化研究阐释,不断增强宣传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
做强学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内在贯通、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具有原理性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论研究越透彻,阐释理论才能越深入。新征程上,要把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不断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要深刻阐发理论蕴含的学理基础、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充分揭示理论的学理价值和理论意义。只有把握住了学理基础特别是原理性理论成果,才能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走深走实。
突出实践导向
党的创新理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是推进党的理论学理化建构的源头活水。我们推进理论的学理化,必须更加突出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更好展现真理力量和思想伟力。从党的历史看,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正确对待、更好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只有面向人民不断推进新的实践,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发现和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新认识,再把这些新认识不断升华和提炼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才能不断深化党的理论创新。要着眼“两个大局”和不同领域工作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体现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特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比如,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我们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学理化阐释将这一现实问题凝练和提升为重大理论问题,实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拓展国际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加强理论学理化研究,要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当代性的理解。拓宽理论视野,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把握党的理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脉络和走向,把脉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大逻辑,充分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不仅根植于厚重的中华文明土壤,也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人类文明新方向,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东方智慧在全球语境下的创造性、创新性表达,把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阐释这一理念必须立足国际视野,通过学理化阐释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深刻领悟其开放融通、逻辑延展的思想力量。
彰显历史维度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理论发展的历史,反映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理论的任务在于穿透历史纷繁的表象,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学理化研究阐释要体现大历史观,在更大的时空坐标系中,以更长远的眼光把握理论的发展脉络,认清理论所处的历史方位,通过史实结合、史理贯通,充分呈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完备内容和严密逻辑。比如,“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和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辽宁日报社 宋东泽)